【读书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佐藤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日本学生会议第一部(人文社会科学部)部长,日本教育学会终身会员。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以日本7000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写下了《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本书共分为,前言、教室里的风景、改变教学、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等五部分。
初读此书,首先最打动我的是静悄悄的这几个字,我喜欢读书,也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最喜欢静悄悄的感觉。静悄悄,它不是死气沉沉。死气沉沉让人压抑、乏味、倦怠甚至讨厌!静悄悄,怎么说呢?它像是静听春雨沙沙----惬意、满足、喜悦、惊讶,想象花重锦官城的渴望;又像是独感冬风怒号----温暖、安全、幸福、踏实,产生能饮一杯无的相邀。课堂要是这样有静悄悄在生发,那是多么幸福的啊!所以要革命。
前言部分小林老师的案例: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感受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这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融洽氛围,这种学生无论何时都能获得温暖支持的课堂状态。小林老师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是看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在小林老师的教室里,学生的父母、亲人、社区公民都可以来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活动持续向相互合作的探究学习挑战。这一切都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原来教育也可以这样。
作者第一章以教室里的风景为题目,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所采用的素材是在哪个教室里都看得见的日常小事。如课堂中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问候、一次及时量体裁衣的指导、一场全情投入的交响乐章”通过解读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第二章改革教学中,作者以一个从事20年教育研究者和实验者的身份提出,要让学习改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室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
在这章中作者把学校向社区开发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找到了解决,教师不信任家长,家长不信任教师。一旦学生遇到挫折,教师和家长互相推诿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第三章设计课程,这里面有些理念和观点我还很费解,但也有让我豁然开朗的顿悟。作者书中对课程的解释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语释义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既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定“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因此,即使课程在一学年或一学期开始前准备好了,但从本质上说,它是在一学年或一学期结束后作为“学习的履历”而被创造出来的。这样,课程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就不过是每天都追求的”教学“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而已。“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评价。这三种活动的中心是”教室实践“。因为课程是在教室里创造出来的。
这一章综合学习的设计理念,是在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把处理人生征途中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加以组合起来。组织以“主题 、探究、表现”为单元设计的综合学习。
第四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作者提出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文章中作者深刻反思,今天的学校最深刻的危机在于失去了教师自身作为专家的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的据点。在一般的中学里,教师没有能够即作为学科的“专家”,课外活动指导,生活指导和前途指导的“专家”,同时还作为对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负责的教育专家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其工作被割裂变得零散。要建立“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了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室里产生出来,必须准备建立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学生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凭借着对学生深刻的洞察力去完成这一工作。教师在所有课程中都沿着两个轴去工作,一是“量体裁衣”就是应对每一个个体学生;二是“交响乐演奏”相互影响,个体与个体的交融。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和教师相互学习的共同探讨的自然姿态。
通读全书后,我重点记下了这三段话,作以后工作的指导“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学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位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掩卷思考,脑海中第一浮现出的场景就是在“润泽的教室”,里孩子们舒展的笑言,积极的状态,或抑或扬的见解;老师亲切的话语,柔和的手势,前倾的身体,微笑的脸庞,或行或坐的陪伴。大家安心地、轻松地构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着基本的信赖。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承认。共同探讨着科学的奥秘,成长的心得。这种润泽的、安心的、快乐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的感觉就像是二月春风,必然会裁剪出万条绿丝绦!
可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还是存在老师们的想法和学生们的想法不对等,不同频。在这种不对称,不融洽的教育关系下,发生了很多的教室内的风雨。师生关系僵化,孩子学习动力不足,老师万分辛苦,结果不尽人意。
试问我们的课堂能营造出这种“润泽的教室“的氛围吗?如果想营造这种氛围应该从哪方面做起呢?我想试着从走下讲台,面带微笑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做起。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等共感共鸣。让孩子们感到来自老师的尊重,激励和认可。孩子们自然也会反馈给我尊重和信任。这种尊重和信任是做好教育的必有条件。这样的师生关系构建好以后,接下来的日子就会不断地谱写美好和谐的学习乐章了。
这种和谐美好的学习乐章,需要老师全情用心的介入,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学习。就像书中提到的繁体“學”字的结构,它就是这个意思的象征。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千方百计地向孩子们伸出双手,想尽一切办法支持孩子们在学习交流中,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把孩子们培养成家庭、社会、国家想要的的模样。
读过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后又想起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这种教育观是朴素而温暖的,是大道是大志。完成大道大志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中不断躬身实践。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得困难,可谓“任重而道远”!
存瑞中学 杨春光
- 03-25
- 11-28
- 07-29
- 07-08
-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