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常态化的观摩课

首页    教学教研    教学教研成果    走向生本2018    【教学随笔】 常态化的观摩课

 

今年去辽宁滨海实验中学参加第八届差异势能研讨会,学习差异势能理论。观摩了两节思想政治课,一节是乌兰浩特四中陆颖老师《把握思维的奥妙》,一节是辽宁中山实验中学李金霞老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两节课的流程是大体一致的,都鲜明地体现出差异势能教学思想。首先都是用半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学,总结出知识框架。然后,做习题,核对答案,看详解,小组交流研讨。教师把课堂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安排给了学生,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素养,从中透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坚定与彻底。

尤其李金霞老师那节课更让我振动不小,上课前,我向李老师要学案或篇子等学材,李老师翻着一本学生的辅导资料,说:“我看他们的练习册挺好的,就用他们的练习册,没有再做学案。”这就让我吃一惊,哇,这么大规模的观摩课,有十多个学校老师来观摩,竟然不自己制作任何学习材料,就直接用学生手头的辅导资料,用现成的,怎能如此轻率呢!果然,整个一堂课,李老师都是按照学生辅导资料设计的课堂环节一个挨一个进行下来的。学生自学部分即是以资料上知识梳理填空为辅助导引阅读课本,教师一句也未加讲解,只是最后板书极简版的知识整体框架,即三个主干知识标题:

一、文化传播的途径

二、文化传播的手段

三、传播中华文化

接下来进行资料上的“探究一”、“探究二”、“特别提醒”“随堂练习”环节。

李老师在最后给学生做了一下总结升华,板书指出,从态度、原则、途径、手段和“引进来”、“走出去”五个方面来归纳“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这个问题。

这节课之后我再次回味思索,李老师这样上公开的观摩课,不是轻率,恰恰相反,是态度上的坦诚,是精神上的求实,不饰浮华,不务虚声。返回来的路上,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大音希声、大爱无形、大智若愚、大道至简,这几个词一直回旋在我的脑中。我们老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和会,老师对学生的爱也终究在于此,使学生学会,从而成才。教学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如此简单,我们老师又何必使尽浑身解数在台上手舞足蹈呢?老师每讲一遍,老师对知识更熟了,学生或听懂或听不懂,懂了的,也不都能记得牢,然而这个时间老师静音,换成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思,这是让学生去学,而不是被动的听,或许学生的印象会深一些,或许更接近学会吧。至于用什么资料,是用学生手头已有的,还是老师现做,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目的都是为了教学,公开的观摩课旨在教研,教研的目的也是为搞好教学,而教学的功夫在日常,绝不单是几节公开课所能完成的,则公开课的现实意义应在于探索出能够常态化操作的教学方式。然而从事教学工作已近二十年以来,观摩过若干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一直存在一个苦闷,往往公开课上得多姿多彩、生动有趣,评课时也评得不亦乐乎,然而最后都有一个问题留在心底萦绕——这样的方式能否常态化呢?能不能每天的日常教学也都这样做呢?很多情况是否定的,那么这样的公开课意义何在?有教研的价值吗?是旨在真正的教学吗?而李老师这节课,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平淡无奇,感觉好像也没见识到什么新奇的招数,哪个学校的学生手头没有辅导资料呢?由于文化市场的竞争,不管哪家的资料都力求尽善尽美,都只是大同小异,该有的都不缺漏。利用学生手头资料,即我们平时说的“练习册”,这还用跑这么老远学吗?感觉好像两手空空,无所收获。然而现在想来,这才是最可常态化的、最该常态化的、最扎实的课堂教学。这才使我们学到了真正有益于日常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往我们课堂上老师讲,把课堂时间几乎全部占据,要求学生课下完成辅导资料上的内容,检查时很多学生完不成,只有少数自觉勤奋的学生能够跟进。学校统一订的资料利用率很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手头资料为导引完成学习流程,使得所订资料真正得以充分利用,不致闲置浪费。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学生课下作业负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全程学习的效率。而且,还不致造成重复建设与无谓耗费,老师做的学案中各种环节设计和学生资料也是大同小异的,我们非常清楚,这也就是李老师没有自己再制作学案或篇子的原因。

李老师就是这样,以大智若愚的气度真诚地和我们交流了一节课,课上得看上去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然而却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又重新反思与认识了教学的真谛,可谓返璞归真!

真诚地谢谢李老师!你的求真的职业精神与勇气值得同行敬仰!

 

存瑞中学  何艳艳         

2022年5月4日 15:45
浏览量:0
收藏